经济学家:英国人生活水平下降到70年来最低点(组图)

倒退70年?英国经济学家:英国人生活水平下降到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最低点

“英国可能遭遇全世界最为糟糕的通胀情形。”彭博社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称,英国今年的平均通胀率为7.4%。过去20年来,英国通胀率一般在2%左右,但今年3月飙升至7%,达近50年来的最高值。英国经济学家认为,民众生活水平已下降到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

这一轮通胀飙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特别是天然气价格在过去一年中大幅上涨。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1月原油价格比2020年12月上涨77%。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飙升,企业面临更高的能源、汽油和运输费用,有些英国企业正在将额外成本转嫁给客户,超市商品普遍涨价。包括面粉在内的部分食品价格,在近期不断上升。另一个主要问题是过去两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供应链。英国作为岛国,物资运输成本直线上升。因供应链问题,英国多地超市开始限购食用油。

在英国,如果在电费和供暖费上花费超过其家庭总收入的10%,该家庭就被定义为“能源贫困”家庭。而根据英国政府能源监管机构Ofgem的最新调整,从4月开始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家庭使用的生活能源价格涨幅最高将提升54%。英国《每日镜报》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530万人到了冬季将被迫在取暖和购买食物充饥之间抉择。英国《每日快报》引述一项分析称,随着通胀率逼近10%,退休人士受到的打击将最为严重。一位能源公司负责人也承认,生活成本上涨或将造成一些年老体弱人士死亡。

英国超市纷纷降价,对抗物价上涨!价格战中,市场重新洗牌?

世界银行日前表示:因俄乌冲突,直到2024年年底,全球食品和能源价格都将保持在历史高位。

世界银行还认为:“如果俄乌战争旷日持久,或者对俄罗斯的制裁加码,那么未来全球价格水平,将会比目前的预测值更高,波动程度甚至会更大。”

近段时间以来,英国民众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英国3月通胀率升至7%,超过经济学家预期的6.7%,创30年来新高。

由于民众在生活必需品上的开支增加了,非必需品的采购也相应减少了。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另一项数据显示,英国3月的零售业销售额出人意料地下降了1.4%,2月份的销售数据也有所下降。

这是由于人们减少了非必要支出,导致了网购消费额的大幅下降。

尽管汽油和柴油价格创下了新纪录,但由于人们减少了旅行,英国的燃油销量也有所下降。

研究公司Kantar的数据也显示,英国4月食品杂货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了5.9%,为2011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Kantar零售和消费者洞察主管弗雷泽·麦凯维特表示,英国普通家庭一年的平均消费将面临271英镑(约人民币2256元)的增长。

他说:“尽管消费者的购物预算,因物价上涨而紧缩,但由于一些家庭日常必需品的消费预算很难缩减,总体消费支出反而增加了。”

英国通货膨胀率高企,一般来说,大型食品杂货连锁超市往往会提高商品价格,以保持一定的利润率,但是现在英国几大超市却都在大打价格战,市场格局也在重新洗牌。

01

廉价超市成最大赢家?四大超市各自出招应对

Kantar的最新研究还显示,德国连锁超市Aldi和Lidl正成为物价上涨的大赢家。由于价格飙升,消费者不得不降低了消费水准,选择到廉价超市购物的消费者也增多。

在截至今年4月17日的12周内, Aldi的销售额增长了4.2%。紧随其后的是Lidl,涨幅为4%。

Tesco、Sainsbury’s、Asda和Morrisons是英国传统的四大超市。据Kantar的数据显示,目前,Tesco以27.3%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紧随其后的是占15%的Sainsbury’s,再次是占14.1%的Asda和占9.5%的Morrisons。

Aldi和Lidl的市场份额分别占8.8%和6.6%,排第五和第六位。但这两家超市的市场占有率总和,比除Tesco之外的其他任何一家超市的市场份额大。

Aldi和Lidl不仅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而且消费者对它们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根据YouGov针对2022年第一季度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Aldi成为了英国最受欢迎的超市,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玛莎,而Waitrose甚至都没进榜单前十。

眼看着自己的市场份额被Aldi和Lidl一点点蚕食,四大超市的位置有可能不保,被紧紧追赶的 Morrisons和Asda坐不住了。4月25日,Morrisons和Asda分别宣布,正在降低数百种产品的价格。

Morrisons向消费者发出的邮件显示,他们将降低超过500种商品的价格,降价商品的种类五花八门,包括牛肉、尿布、果酱、咖啡以及麦片等。

除了降价种类多,降价幅度也较大,比如30个自有品牌鸡蛋的售价从3.40镑降至2.99镑,一盒自有品牌的扑热息痛片从65便士降至29便士,一盒400克的牛肉从3.99镑降至3.59镑。

Asda也实行了类似的策略,他们承诺对100多种产品降价,平均降价幅度为12%,并采取“降价锁定”策略。

比如,一袋500克的Asda自有品牌大米从1镑降至75便士,200克自有品牌咖啡从2.95镑降至2.5镑,四罐John West吞拿鱼罐头从3.5镑降至3镑。

此外,Asda还投入7300万镑用于改善员工待遇。从7月起,Asda将车间工人的时薪提高到了10.10镑。

平价超市欲通过降价吸引消费者回流,市场份额较高的Tesco和Sainsbury‘s也不敢怠慢,纷纷压低价格。

Tesco去年的税前利润为20.3亿镑,高于前一年的6.36亿英镑,利润增长了两倍多。不过,Tesco警告称,由于市场存在“重大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压低商品价格来保持销售额。

Sainsbury‘s的情况与Tesco类似。据BBC报道,截至今年3月,Sainsbury's盈利7.3亿英镑,高于去年的3.57亿英镑,利润翻了一倍多。

但该超市也警告称,由于消费者的钱包缩水,将会越来越精打细算。尽管面临着供应商成本上升的情况,但Sainsbury‘s’正试图限制商品价格上涨。

02

打价格战能吸引消费者回流吗?

1990年4月的一个周四上午,英国第一家Aldi超市在伯明翰的Stechford郊区开张。这家杂货连锁店有别于其他超市,架子上只有600件基本商品,比现在一般的街角便利店里卖的东西还少,而且价格都很便宜。

img src="https://web.popo8.com/202204/28/6/c23870fda6type_jpeg_size_1080_163_end.jpg"/>

彼时,英国超市头把交椅依然是Tesco,它以7%的利润率傲视全球。“我们欢迎Aldi和其他公司的到来。”Tesco总经理David Malpas曾表示。2017年,Aldi超越了Co-op,成为了英国第五大超市。

如今,Aldi的市场份额为8.8%,接近排名第四的Morrisons。Morrisons则从前几年的10.6%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如今的9.5%。

另一家廉价超市Lidl的市场占有率为6.6%,也超过了Waitrose和Co-op。更重要的是,这两家廉价超市仍在快速扩张。

它们平均每周开一家新店,而且与此前开店地址挑选在租金便宜的英格兰中部和北部地区不同的是,现在的Aldi和Lidl门店,往往开在富裕城镇。

过去30年里,Aldi和Lidl是如何从初入英国市场的“小白”,发展成令英国四大超市倍感压力的竞争对手的?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当时全球暴发了金融危机,经济环境急剧恶化。

不少公司不得不通过裁员缩减成本,一些英国人的家庭收入也随之剧减。一般来说,由于通货膨胀率高,大型食品杂货连锁超市往往会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把提高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来保持一定的利润率。当时,英国四大超市也采取了这种策略。然而,他们却错判了形势。

Shore Capital研究主管CliveBlack表示:“当时的消费者需要省钱,但英国四大超市的老板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只能转而去尝试购买更便宜的商品。”

正是在这段时期里,Aldi和Lidl迎来了井喷式发展。Black说:“消费者们意识到Aldi很便宜,并且质量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他们服务水平简单而高效,商店也不是太大,在那里购物的很多人,也都是周围的邻居。”

一些中产阶级开始到Aldi和Lidl购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他们往往拎着玛莎和Waitrose的购物袋,却走进了这些廉价超市。

也许是吸取了金融危机时的教训,当初不把Aldi和Lidl放在眼里的英国四大超市,现在也不得不放下架子,与廉价超市一道,试图通过降价的方式留住消费者。

Retail Economics的首席执行官Richard Lim分析道,由于生活成本上涨将持续一段时间,许多购物者将转而购买自有品牌的商品,到更便宜的超市购物,并减少购买高档商品。


《卫报》记者Xan Rice在一篇分析Aldi超市在英国超市中崛起的文章中认为,发展自有品牌,一直是Aldi的法宝。

Rice在文章中表示,Aldi销售的产品,90%以上都是自有品牌,而且价格都很低。

尽管这些自有品牌商品从外形到品牌理念,都与一些知名品牌看起来很类似。不少业内人士也对Aldi的这种做法颇有微词,认为其存在“山寨”的嫌疑。但这些“打擦边球”的自有品牌商品,却有效地降低了Aldi库存成本和营销成本,进而大大降低了商品价格。

自有品牌受到英国消费者的欢迎,也与近年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发生变化有关。他们逐渐习惯于购买一些自有品牌的日常消费品,而不是一味选择大品牌的产品。有分析认为,这种情况在物价上涨时期尤其突出。

究竟目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会如何影响未来英国超市的格局?超市大打价格战又是否对消费者奏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推荐阅读